76歲的文純祥回憶往事 本報記者 孫強 攝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人,當時條件非常艱苦,幾乎靠人力 倪同正供圖投身三線建設的人滿腔熱情 倪同正供圖2010年5月28日,洛南縣衛東鎮一個落寞的國營商店。上世紀60年代,這裡興建了不少軍工企業,據說人口達6萬餘人 本報記者 李傑 攝西安南郊電子城有不少單位以數字代號為名,比如205、210、618。
   曾幾何時,這些看似毫無含義的數字代號,其實蘊涵著某種神秘的信息,以及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起始於50年前的三線建設,陝西作為重點建設地區,越是偏僻之地或深山老林,越有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一時在陝西建起數百個項目。
   在那個年代,三線建設中的陝西被稱為“一個打不爛的戰略後方”,不僅夯實了陝西的工業佈局,改善了交通等基礎設施,至今利國利民,尤其在航空航天事業等諸多領域,依然貢獻著特殊的力量。
   從大雁塔向西步行,穿過頗有古韻的大唐通易坊,到了翠華路十字朝北一拐,有一家外表看上去頗為普通的單位,水泥門柱上沒有掛牌,裡面是一棟有些年頭的樓房。76歲的文純祥老人已經在這家單位工作50多年了。他一口湖南長沙鄉音,說起陝西卻頭頭是道。
   文純祥曾任陝西省國防工辦綜合計劃處處長、陝西省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副主任。即便退休了十多年,他仍被單位返聘,編寫陝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志。
   在文純祥的記憶中,陝西當年僅有的一些工業項目大多建設於“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期間,涉及機械工業、紡織工業和輕工業,沒有鋼鐵、能源工業,而且多數集中在關中地區的幾個大城市。
   三線建設大規模地改變了這種狀況,不僅形成航空、航天、兵器、電子、核工業、船舶等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還使得陝西原有的工業結構發生改變,形成國防、化工、機械、輕工、原材料、能源等工業相互配套的格局,對建設關中、開發陝南陝北、振興陝西經濟至今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這樣描述陝西的三線建設,可能不少人覺得距離自己太遠,其實不然。“比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誰家裡有一塊蝴蝶手錶,那是相當值得炫耀的一件事。蝴蝶手錶廠就是為軍工而建,也服務於民用。”
   說起現今的神舟飛船、“嫦娥”探月,與陝西的聯繫就更為緊密了——諸如發動機之類的核心技術都在陝西,比如航天四院、航天六院,就是當年陝西三線建設的老廠子。
  陝西是“三線”項目最多的省份
   華商報:此前,我曾聽到一種說法:在重慶從四川分出之後,陝西成為大三線建設項目最多、規模最大的省份,而且類型比較齊全,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這種情況如何理解?
   文純祥:要說清這個事,得從“三五”(1966-1970年)計劃說起。從1964年至1969年,國家國防工辦以及當時的第二、三、四、五、六、七機部等中央30多個部門,都派來了勘察選址工作組,陝西方面陪同赴陝北、陝南和關中的廣大地區選擇廠址。
   我掌握的數據,當時總共勘訪了陝西的44個市、縣,翻越了五百多條溝,選定計劃“三五”在陝建設243個項目,其中西安地區30個,渭南40個,咸陽9個,寶雞24個,安康31個,商洛13個,延安12個,漢中最多——74個。陝西由此成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
   華商報:為什麼陝西會成為重點地區?
   文純祥:陝西地處大西北,既是一個內陸省份,又是交通門戶,境內山川連綿,高原和山地分別占全省總面積的48%和36%,歷來是兵家力爭之地。這種戰略地位和地理特點,符合當時中央提出三線建設的原則“分散、靠山、隱蔽”。
   另外,陝西的資源條件比較好:關中產糧棉,漢中有稻穀,渭北是糧倉,陝北的牧業、秦巴山區的林木資源,都很豐富。而礦產資源有60餘種,產地四五百處,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39種之多。特別是煤炭、水利,開發條件優越。
   而當時陝西的教育、經濟基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1949年後,陝西的工農業得到發展,建起一批科技、文教、商業大中型項目,高校眾多。以西安為中心的交通運輸也為陝西三線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
   華商報:這樣看來,陝西的三線建設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了。
   文純祥:可以這麼理解,但這隻是一個方面。上面所說的戰略地位、地理環境和較為優越的自然條件,符合三線建設“分散、靠山、隱蔽”的原則,但同時,這些特點又使得建設面臨巨大困難。頭一個,深山裡交通就不便利呀,建設非常艱苦。
   所以從1969年至1979年,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51.56億元,在陝西境內建成陽安線(陽平關-安康)、西韓線(西安-韓城)等鐵路,以及完成襄渝線(襄樊,今襄陽-重慶)鐵路的陝西段工程,建成鐵路總里程1081公里。
   這一時期的陝西公路建設也因此有很大發展,我們常說的西萬路(西安-萬源)就是此時修通的,整個陝西當時新增通車裡程1.8萬公里。
  百餘個國防工業中,航空航天類占了半數
   華商報:當時在陝西建起了哪些廠子呢?
   文純祥:這裡有一組數據:陝西地區國防工業的三線建設從1964年逐步展開,到1979年基本結束。總計完成投資28.38億元,新建、遷建國防工業項目109個,其中生產企業52個,研究所26個,院、校、隊、站、庫31個。
   按行業分類,航空工業33個,主要在漢中、西安;航天工業24個,集中選點在西安藍田、寶雞鳳縣;兵器工業11個,分佈在西安周邊;電子工業28個,商洛、寶雞、銅川山區都有;核工業12個,主要在西安、漢中;船舶工業1個,在寶雞鳳縣。
   此外,國家和地方還投資37.6億元,在陝西建成了一批配套企業,像陝汽、陝西汽車齒輪廠、寶雞秦川機械廠、金堆城鉬業公司、華山半導體材料廠,以及秦嶺、韓城、渭河、略陽等幾個電廠,還有石泉水電站、略陽鋼鐵廠等一批機械、電力、冶金、化工、輕工項目,都是那時建起來的,推動了陝西基礎工業的發展。
   華商報:現在大家知道的一些三線企業或單位,比如電子城的205、210所,還有航天四院、六院,當時都在山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後來遷了出來?
   文純祥:這其實是三線建設的調整了。三線建設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做出的決策,但也應正視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片面強調靠山、分散、隱蔽,一個勁地往山裡鑽,對自然環境缺乏科學勘察。
   比如〇六七基地等十多個單位,當初建在鳳縣的幾處河谷地帶,自然災害頻發。1981年夏秋之交發生特大洪災,1990年又受到暴雨洪水襲擊,損失巨大。
   1990年那次水災後,我陪同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魯大東到〇六七基地查看災情。在那條著名的紅光溝里,魯大東看到職工居住的窩棚等簡易房子,非常感慨,說,搞三線建設,他走了全國不少地方,沒見過這樣的,搞尖端的航天科技,生存在反差如此巨大的條件下,當時就確定非搬不可,後來搬到西安了。
   二是當時任務要求急,沒有全面的科學論證,佈局過於分散。比如〇一二基地,30多家單位,分散在漢中、安康兩個地區8個縣的30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鑽山過深,交通不便,群眾稱之為“羊拉屎”,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困難。有的一個廠子孤零零在深山裡,男女找個對象都難。信息閉塞,也留不住人才。
  40個三線老廠從深山裡遷出
   華商報:相對於三線建設,三線調整又是怎麼回事呢?
   文純祥:三線建設與三線調整密不可分。三線建設是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防備可能的外敵入侵的重大決策。三線調整則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一種與時俱進的重要舉措。
   陝西是三線調整改造重點地區。“七五”(1985-1990年)到“九五”(1996-2000年)期間,調整項目44個,其中搬遷40個,就地改造4個,占全國三線調整項目總數的近1/5,搬遷職工多達8萬餘人。像航天四院、六院,西京公司,以及西安現今形成氣候的航天城、汽車城、電子城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都是這一時期調整搬遷建設起來的。
   華商報:調整後的效果如何,對陝西的經濟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文純祥:國家只拿少量的資金,實施相應的優惠政策,卻使三線企事業尤其是一批重點軍工企業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在新的起點釋放能量,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以電子城為例。隨著建設和效益的發揮,已與周邊的十餘個研究所、十餘家企業,以及多所高校連成一片,成為西部地區新興技術密集、規模較大的科研、教學、生產結合的重要研發中心和產業基地。還有寶雞依托寶鈦、陝汽、寶光等三線遷建企業,壯大產業集群,提高了整體實力。
   前面說到的航天四院、六院,都是走出大山,穩定了科技隊伍,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為中國的高新武器研製和航天事業做出了新貢獻。
  陝西工業的今天,離不開當年的三線建設
   華商報:如果以陝西為例,您如何來評價三線建設?
   文純祥:從陝西來說,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各部門在陝西安排了數百個項目,促進了陝西經濟發展。另外,從精神遺產來講,當年有句話叫“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真的是無私奉獻。從上海、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的骨幹企業、科研院所,調來了十多萬名技術骨幹,告別生活優越的城市,扎根偏遠的山區,開山鋪路,支援陝西三線建設。歷史的煙塵已經遠去,但這種精神,至今仍是激勵前進的財富。
   華商報:上個月,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在京成立,將更為深入地研究三線建設。也有一些地方開始籌建“三線建設博物館”。
   文純祥:陝西的三線建設成就,簡單地說,就是改變了陝西的工業佈局,雖然立足於“準備打仗”,建設重點也偏重於國防工業,但當時是按照“既能為軍事工業配套,又能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裝備”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的。
   此前,陝西的工業主要分佈在隴海鐵路沿線,三線建設改變了這一狀況,助推了漢中、寶雞、韓城、渭南等新興工業城市的誕生,以及秦嶺北麓臨近西安的臨潼、藍田、長安等地區,航空、航天、兵器、機械、輕工等一批企業陸續建成,為陝西、西安的發展增添後勁。
   並且,在三線建設推動下,陝西國防工業實力增強,航天六院、四院、五院西安分院、九院尤其西安驪山微電子公司和電子三十九所,研製的核心產品和設備,在航天事業中舉足輕重。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都有陝西三線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重大貢獻。
   陝西航空工業通過三線建設,產業鏈條逐步完善。西安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陝飛、試飛院、中航自控所、中航強度所、中航計算機所等一批航空企業在三線建設中落戶陝西,才有了今天陝西位居全國之首的飛機研發製造能力。
   這些三線建設的歷史成就,以及現在發揮的作用,如果要專門來著書記載的話,每個地區都是一本分量厚重的書。
  聊聊您的三線記憶
   本報訊(記者 杜鵑) 三線建設,對國家來說是一段重要的歷史,對很多個人來說,又是一段青春的記憶和一生的印跡。作為“三線”項目最多的省份,陝西仍然生活著很多三線建設者,陝西工業發展的今天,離不開他們特殊的貢獻。凝望一段歷史,告訴子孫後代,在他們的父輩祖輩身上,發生過什麼,承載過什麼。
   即日起,本報通過四種互動方式請您聊聊“我的三線記憶”;也歡迎相關的企業,參與到“追憶”中來。
   ■新聞熱線:
   029-88880000
   ■微博講述:登錄新浪/騰訊微博,私信或@華商88880000
   ■微信講述:微信號:hsrx88880000,名稱:華商88880000
   ■QQ講述 :QQ號200802982或加入“華商呼聲回應”QQ群175959397  (原標題:從『打不爛的戰略後方』到奠定陝西工業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cgkhlhqpgk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